刘思雨1,2,赵 硕1,2,欧阳康2,何 颖1,卢冰霞1,赵 武1,段群棚1,许心婷1, 全琛宇1,许艺兰1,李 斌1,程 珂2,3*,秦毅斌1,2*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广西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中国(广西)-东盟跨境动物 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530001;
2. 广西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高校动物疫病预防与 控制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兽用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530005;
3.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530016
中国兽医科学,2025,55(01):1-10.DOI:10.16656/j.issn.1673-4696.2025.0004.
摘要:为探究猪丁型冠状病毒(PDCoV)非结构蛋白 NSP9 和 NSP16 对宿主细胞Ⅰ型干扰素(IFN-Ⅰ) 的调控作用,在 293T 细胞中过表达 NSP9、NSP16,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 qRT-PCR 评估 NSP9、NSP16 对仙台病毒(SeV)诱导产生的 IFN-β的影响,再通过 qRT-PCR、Western-blot 检测 NSP9、NSP16 对 RIG-Ⅰ样 受体(RLRs)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NSP9、NSP16 能显著抑制和降低 SeV 诱导的 IFN-β启动子活性、IFN-β 与干扰素刺激基因 15(ISG15)的转录水平。 同时,过表达 NSP9 可以显著降低 RLRs 信号通路中视黄酸诱导 基因Ⅰ(RIG-Ⅰ)、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 5(MDA5)、TANK 结合激酶 1(TBK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 3(IRF3) 的转录水平,并显著抑制 RIG-Ⅰ、MDA5、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和 TBK1 的表达;而过表达 NSP16 可以显著降低 RIG-Ⅰ和 MDA5 的转录水平,并显著抑制 RIG-Ⅰ的表达和 IRF3 的磷酸化。 结果表明,PDCoV 的非结构蛋白 NSP9 和 NSP16 可能通过调控 RLRs 信号通路来抑制 IFN-Ⅰ产生,为阐明PDCoV 的致病机 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猪丁型冠状病毒;NSP9 蛋白;NSP16 蛋白;Ⅰ型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