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厅决策部署,敢担当,勇创新,扎实开展科研工作,各项科研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成效明显,科技创新活力持续激发,为全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兽医所力量。
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增强科技创新水平。研究所依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和广西八桂学者团队,农业农村部中国(广西)-东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禽体系南宁试验站、广西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生猪创新团队和广西肉鸡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畜禽养殖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攻关。“十四五”期间,研究所新增科研项目132项,新增项目经费2947.2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53篇(其中SCI 论文66篇,中文核心期刊127篇),出版专著1册;获颁布实施广西地方标准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6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件。
积极开展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疫病防控技术支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十四五”以来,研究所获各级科技奖励17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8项,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1项,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养殖业提质增收贡献奖一等奖3项,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养殖业提质增收贡献奖二等奖2项。“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对禽流感病原生态学、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和新型疫苗进行系统研究,创立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为禽流感预警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强有力技术支撑,荣获202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获奖新闻被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等新闻媒体转载报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提高养殖效益。2021年至2024年,研究所完成科研成果登记58项,转让成果29项,转让金额824.574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科研成果在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养殖工作中的应用。“十四五”以来,指导建立乡村振兴服务示范基地40个,指导期间示范点无重大疫情发生,畜禽养殖示范基地和合作企业的动物疫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20%。
2021年:研究所专家团队与广西金陵农牧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主持研究广西创新驱动专项“畜禽重大病害生态综合防控技术创新示范”“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并将项目研发的技术在金陵农牧集团养殖场中示范应用,为金陵农牧集团公司解决了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助力金陵农牧集团全年养殖种鸡89万套,年出栏鸡苗1.4亿羽,肉鸡1000万只,年产值超2亿元。2021年11月8日、9日,中央电视台10科教频道《创新进行时》栏目以《飞出山的“致富鸡”》为题对研究所指导的东兰县乌鸡养殖项目进行连续专题报道。研究所在顶哈鸽产业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示范推广的肉鸽高产养殖技术,建立“2+4”肉鸽高产模式超过35万对,综合生产效益提高17.1 %,产值超过6000万,顶哈鸽产业星创天地获广西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四星级示范区认证。研究所专家团队与广西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渔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研发与应用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在示范基地试行示范推广,使罗非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比示范应用前降低30%。研究所承担完成的“生猪无抗同步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项目,创建了适宜华南大型规模猪场无抗生态养殖和“五同步化”批次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实现全程抗生素零使用和生猪现代化批次高效生产标准化模式大规模推广,推动建成的14个华南生猪产业核心示范区,全群成活率93.52%,PSY 27.66头,分娩率 91.60%,非生产天数缩短5天,腹泻率下降7.50%,兽药节支10.90 元/头,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农业农村部“全国首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达标养殖场认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广西唯一“供港澳活猪生产基地" ,辐射带动41个乡镇示范区进行技术示范应用,核心技术平均推广度96.73%,完成广西农垦火光和荣光农场550户养殖户脱贫摘帽;项目3年累计推广母猪40.73 万头,出栏生猪998.93万头,总经济效益2159169.37万元,新增纯收益45774.58万元。
2022年:5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信息发布了广西兽医研究所“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科研成果获202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闻;6月22-23日,CCTV-10科教频道《创新进行时》栏目报道了《良种鸡繁育记》,介绍了研究所在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东兰县参与开展“东兰乌鸡”的繁育工作;9月2日广西卫视“八桂科创”栏目播出了关于广西兽医研究所荣获“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专题片;
2023年:研究所专家团队完成桂柳麻鸭父系、母系的第八世代的生产性能测定后指导编写新品种审定材料,于2023年7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核验,并上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2024年:研究所专家团队在南丹县进行南丹瑶鸡“两白净化”项目,成功将鸡白血病的阳性率从28.3%降低到13.7%,鸡白痢的血清学阳性率也控制在3.0%以下,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0%和25%,生产性能如产蛋率和孵化率分别提升了5%和7%。研究所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及龙头企业研发了“精准营养和腹泻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对规模猪场降本增效”技术成果,制定出精准营养和腹泻类疫病防控与净化的饲养管理技术,为广西生猪养殖实现降本增效、朝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项目研究成果在3个生猪养殖示范点进行示范与应用推广,2021年到2023年共计新增总直接经济效益12819.4万元。研究所专家团队配合江苏家禽科学研究所、广西桂柳牧业集团,参与完成“桂柳麻鸭”配套系项目,该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新品种及配套系证书,已推广应用桂柳麻鸭配套系新品种4000万只;专家团队帮助广西玉林黑鸭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与广西水禽养殖龙头企业共同完成玉林黑鸭遗传资源鉴定申报工作;形成七百弄鸡提纯复壮技术措施1套,达到对七百弄鸡种质资源的保护并为其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2021年11月研究所获得农业农村部审核认证的兽医实验室资格为全区动物疫病防控及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22年获农业农村部批准设立“农业农村部中国(广西)—东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队伍显活力。“十四五”以来,研究所科技人才中,获推荐担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获得2022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第十批优秀专家1人,获自治区最美科技特派员称号1人。
拓展务实交流,扩大开放合作。一是加强国际交流。持续做深做实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十四五以来,研究所承办中国-东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国际线上培训班、中国-东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讨会、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英国-中国-东盟研讨会各3期,来自柬埔寨、老挝、菲律宾、泰国、缅甸和越南等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与交流研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研究所将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领导下,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主动将全所的科研活动与服务广西“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事业深度融合,置于全区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进行周密规划与部署,助力广西农业强区建设。研究所将致力于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年轻科技人才,争取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研究所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特别是在现代兽医技术于动物疫病防控和生态养殖领域的推广上,力求实现突破性进展。此外,研究所将持续参与畜禽产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促进示范养殖基地综合生产效益的显著提升,为推动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